您好,欢迎来到赠客网![登录|免费注册]
帖 子
关于赠客 400-080-2225
首页> 赠客西行 >为胜利骑行 重走滇缅公路
共找到 1 条记录 分 1 页显示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
查看:2819 | 回复:0

[赠客西行]为胜利骑行 重走滇缅公路

高天流云
发布时间:2020-10-13 15:22:51

纪念抗战胜利七十五周年,重走滇缅公路。

d1,2020年10月1日,骑行昆明—安宁—草铺—安丰营—禄丰—一平浪,骑行138km。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国。为了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回顾云南在抗战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以云南骑友为主的75个人,以骑行的方式重走滇缅公路。希望通过八天的骑行,重新感悟这段烽火岁月,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让我们在盛世珍爱和平,展望未来。

早上八点钟从西站立交桥的滇缅公路0公里出发,沿滇缅大道骑行到眠山,在“滇缅公路纪念雕塑碑”下参加出征仪式,十点钟在庄严肃穆的国歌声中,我们向滇西出发,晚上五点半到达一平浪。

滇缅公路是抗日战争时,为了抢运中国政府在国外购买的、和国际援助的战略物质而紧急修建的一条运输通道,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国际通道,是一条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国际通道。公路全长1146公里,起于昆明终点在缅甸。中国段全程959公里至于畹町,落差2000米,293座桥梁,1789个涵洞,五座大山,六条大河。1937年沿线28个县20多万“劳工”生死不惧,使用锄、斧、刀、箕等原始工具,在崇山峻岭、悬崖峭壁中,3000多人为它献出了生命,历时八个月完成的生命之路。

南京沦陷后中央政府南迁,它成为中华民族求亡图存唯一的生命线。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正是经滇缅公路前往滇西战场,打响了收复国土的第一枪。以敌我伤亡比1:6.2的巨大代价,拉开了中国大反攻的序幕,逐步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了滇西。在经历松山战役、龙陵会战等战役后,侵略者最终被赶出国门。

8.jpg

滇缅公路是血肉筑成的英雄路,是世界奇迹,也是悲壮的“生死线”。它不仅仅是条公路,还是一个民族存续和崛起的脊梁。云南省滇西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傅仕敏说:“滇缅公路象征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救亡图存的民族大义和民族精神,不惧艰险、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的牺牲精神,群策群力的创造精神,各民族紧密团结、携手并肩的共同奋斗精神,是永远的奇迹和永恒的功勋,值得传承和发扬。”

9.jpg

三十七年前大学二年级时,第一次坐大巴车,我们40多名同学从昆明西站出发,沿滇缅公路坐车四天到达畹町。懵懵懂懂一路歌声,激情燃烧的岁月依然历历在目。今天用车轮一米一米的丈量,再次风雨彩虹,跨越千沟万壑,穿越崇山峻岭,一路向西去寻找那些尘封的记忆。

滇西,神秘的地方。当年那些说给树听的话,嵌在树的年轮里,随光阴一点点长成参天的回忆。骑行在满目苍翠的时光里,记忆的胶片一寸一寸的回放。山河依旧,时间无言,容颜已沧海桑田;日月依旧,流水无声,往事已落满厚厚灰尘。

d2,2020年10月2日,一平浪—南华— 沙桥镇—天申堂,骑行132km。

亲友团们昨天从安宁骑行返回昆明,我们41个人继续沿g320国道骑行。四十多人按照自己的体能分为三个小分队,今天早上三队八点钟出发,二队、一队九点钟出发。

早上多云,朦胧的远山,笼罩着一层轻纱,若隐若现。两旁的树影摇曳,风姿卓越,骑行服的五颜六色,在风中舞动,成为国庆节滇西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引来自驾游们的一片点赞。下午阳光暴晒,烈日高照,汗流浃背,口干舌燥,眼睛在天堂,身体在地狱。特别最后十五公路的上坡,几乎榨干了我最后一滴油,六点终于钟到达天申堂。

这次参加活动的有全国和云南各地的骑行爱好者,平均年龄估计在五十岁左右。高手在民间,隐藏了许多大神,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深埋了许多故事。特别是“抚仙湖老周”,今年六十五岁,每天要环抚仙湖两圈,每年骑行四万多公里。今天早上七点钟我们吃早点时,他已经骑行50公里“热身”回来了,九点钟跟我们再次出发。今天体力好的几个五点四十到达,骑行慢一点只有打着手电筒来赶晚饭啦。

在社会文明进化的历史长河里,当年的滇缅公路大部分已经改道或者废弃。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对西部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大,滇缅公路(g320)已经是一条旅游景观大道。今天骑行在宽敞、平整的柏油马路上,已经找不到历史的痕迹。清风吹过,我只能去历史的资料里寻找“滇缅公路”。

16.jpg

抗战中血肉铸成的滇缅公路,奇迹背后的血泪与辛酸!(网络转载)

1942年,日军占领了广州湾之后,封锁了中国沿海的最后一个出海口,从此中国的海上通道全部丧失,而这个时候中国对外的交通线仅剩滇缅公路。提及滇缅公路,其实早在抗战爆发的初期,云南主席龙云就下定决心要筑路,而蒋介石也考虑到云南与缅甸和越南等国有着漫长的边界线,有着建立高效国际交通线的先天优势,于是也下定决心修路。

1938年,抗日战争形势日益严峻,滇缅公路仍然在抢修之中,蒋介石严令:无论有多大的困难,滇缅公路都要如期完工,抢修滇缅公路急如星火,云南政府也对下面下达了死命令,滇缅公路必须要在一年之内通车,若不能按时完成,以贻误军情论处。

当时云南省省内的各县县长都收到了限期完成筑路任务的紧急公文:一封鸡毛信和一个木盒子。鸡毛表示情况十万火急,木盒子里装着一副手铐,意思就是谁耽误了工程就要掉脑袋。在筑路过程中,英国大使馆参赞和国际联盟的法国籍专家到云南视察,都认为在一年之内修筑完成滇缅公路不可能,但云南人民举全省之力仅用9个月就完成通车,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当滇缅公路在全线贯通之后,无疑于一个重磅**,举世震惊。

滇缅公路东起昆明,横穿云岭、怒山、高黎贡山等山脉,其中又要横跨漾濞江、澜沧江、怒江等多条河流,沿途高山峻岭,河流湍急,地形极为复杂,气候非常恶劣,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云南各族人民仅用9个月就修成了这样一条伟大的公路,但是在这个奇迹的背后,又掩藏着多少筑路工人的血泪与辛酸呢?

筑路开始的时候,滇缅公路沿线的30多个县响应政府号召前来筑路,各个民族聚到了一起,当时的青壮年们都已经奔赴抗日前线,而修筑这条公路的主力军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于当时的情况来看,他们没有先进的机器设备,筑路全靠人推肩扛,可以说是几乎全靠双手筑起了这条伟大的公路。

下关到畹町的这548里公路的修筑尤为困难,中间要跨越漾濞江、澜沧江、怒江三条大江,再加之云南的雨季来临,河流汹涌澎湃,稍有不慎就会丢了性命,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各族人民仍然参加筑路,许多人要走上三到六天才能走到施工地,他们自带口粮,衣帽和各种工具,不仅要同险恶的大自然做斗争,更要和随时有可能夺走生命的疾病做斗争。

参与修建滇缅公路的二十万民工,大部分是妇女、儿童、老人,日以夜继的奋战,各种不可预知的因素随时都有可能夺走他们的性命,爆破、开山、坠崖、落江、坍塌等,很多人坠崖后连尸体都找不到,最为惨烈的是死于炸石的,一声爆响之后,有可能被炸断一条腿,有可能是四肢五脏被炸到了空中。而所有的悬崖峭壁都是这么斩开的。

并不是“上帝说有桥,于是就有了桥”,滇缅公路大小桥梁三百七十多座,几乎每座桥下都会埋有中国人的尸骨,滇缅公路是一条血肉铸成的运输线和生命线,更是中华民族用不屈意识铸成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也许有一天你旅行会经过这条血肉铸成的公路。你剥桔子糖果,你对美景吭歌,但请不要忘记车轮下面咯吱吱的声响,那是为这条公路捐躯的白骨。

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历史不会忘记细节。我们要感谢民国时期那些先烈,除了滇缅公路,还为我们留下了图片文字资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翻开那些尘封的历史,回顾得越远,可能前瞻得越远,就会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硝烟虽然已经远去,但也许战争并不遥远。桑坦亚那说:“凡是忘记过去的人们注定要重蹈覆辙。”


d3,2020年10月3日,天申堂-下庄-云南驿-祥云-清华洞-弥渡-大理凤仪,骑行129km。

城市的路灯还没有熄灭,六点钟的边陲小镇还沉睡在梦里,东边的山岚还是一个黑色的剪影,月亮挂在西边的天幕上 ,宾馆的过道已经热闹起来。整理行李和保养自行车的链条声,唰唰的吵醒所有的人。又一天的骑行生活从这里开始,从黑暗一点点走向光亮。

出门就是五公里的爬坡,到坡头时已经汗流浃背,好像一碗面条已经被燃烧转换完了。一件单薄的骑行服,在晨风里瑟瑟发抖,刚刚的热汗瞬间变成凉水,被吹得“美丽冻人”。行李完全放在后勤保障车上,只有在凛冽的秋风中骑行。随着太阳一点一点的升起,金色的月光洒满大地,温暖了万物也温暖了我。稻浪翻滚,大地一派丰收,真是喜出望外。

上午十点多钟来到云南驿,它位于祥云县下川坝,是我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咽喉,也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也是最早并且一直叫云南的地方,被称为云南之源。云南驿站目前虽已荒废,但仍然保存了不少作为驿站时期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在这里驻留一个多小时,参观了茶马古镇和白马寺。

走在茶马古镇上,那些老宅的大门,那份历史的厚重感,就在那些落满了马鞍、铃铛、煤油灯和咿呀作响的木质楼梯上,被岁月磨得圆滑的青石板路上。我轻轻地触摸那些千年风雨吹打过的断垣残壁,马帮的故事、古驿道的沧桑好像和泥土一样被嵌在里面,似乎并没有冰凉。历史是一堆土,只要我们伸出手,它是有温度的。

古镇仍然保留着古驿道原有的风貌,村内现存有完善的古道和马店驿站。漫步在千年的古镇,许多门户紧闭,那些歪歪斜斜的木窗,朱红早已退尽,好像有一只千年不死的眼睛,一直在目送那远去的马帮。徜徉在时光凝固的茶马古道,青石板在历史的长河里慢慢浮起,好像听到千年的马蹄声,和那马脖子上叮叮当当的铃声,从遥远的山间蜿蜒而来,穿过古镇又逶迤而去沿着古道翻过山梁,揺响千年的羅帐,碎了一地的月光。一个婉约的女子轻声的吟唱着:“身着土地头顶天,星星月亮伴我眠。阿哥赶马走四方,阿妹空房守半年”。

滇缅公路从云南驿通过,在抗日战争期间,当地建有两个军用飞机场,是保卫滇缅公路及滇西大反攻的战略要地。在这里还保留许多当年修建滇缅公路和飞机场用的巨型碾子。修路的压路机就是这种大石碾子。石碾子大约有1.8米高,重量各地不等,一般都在3-5吨之间。如果采石场就在附近,人们就因地制材。但更多的是要到较远的地方去寻找石料制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将石碾子弄到公路上本身就很艰难。许多石碾子都是靠劳工们推拉肩扛才从丛林和山中弄出来的。上坡时石碾子比较容易掌握。但是下坡时由于石碾子所产生的巨大惯性,许多恐怖的事故就发生了;那些来不及躲避的劳工们常常被失去控制的石碾子压死。

快一个世纪了,这种大石碾子在滇缅公路沿线已很难见到了。重重碾子如历史一样,任凭风雨蛀食、任凭车水马龙,快要一个多世纪,它依然默默无语守望苍穹。我们在这里举行了一个“缅怀先烈、重走滇缅公路”的简单仪式,以默哀的方式祭典那些英雄,高唱着国歌继续骑行。

中午在清华洞午饭,下午两点钟继续骑行,在从弥渡坝子翻越九鼎山时已经汗干力尽。山顶上迎来一场小雨,滋润了干枯的皮肤。雨中骑行正好降温,五点钟在风雨彩虹中来到大理凤仪镇。今天有五位骑友因为工作要返程,集体为他们举杯送行。

天下骑行是一家,相逢是首悠扬的歌,相识是杯醇香的酒,骑行是那南飞的雁。后会有期,一路平安。

d4,2020年10月4日,凤仪镇—下关-平坡镇-顺濞镇-北斗彝族乡-永平县曲硐,骑行126km。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滇缅公路,人民之路,英雄之路,历史不会遗忘,民族不会遗忘。修路的是英雄,你们骑行的也是这个时代的楷模。”这是昨天一个网友在我微信里的留言,今天早上读到,依然热血沸腾。抗日的烽火似乎还在血液里燃烧,那种不屈的民族精神屹立在滇缅公路的每一座山头,在召唤我们:“前世之事、勿忘历史”。早上七点半从凤仪镇出发,穿过繁华热闹的下关,沿g320国道继续骑行。

从1938年建成通车后,80多年时间过去,作为滇西地区第一条通车的公路,滇缅公路发挥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正被其它高等级通道所替代,但它在历史上所处的地位却深深铭刻在西南大地。从下关到保山这一段,路基大部分就是当年的滇缅公路,弯急坡陡,山高水长,白云缭绕,远处的村庄如宝石镶嵌在翡翠的大地,紫气东来一片祥和。

我们现在骑行的滇缅公路,应该是第三代滇缅公路。这已经与第一代滇缅公路有所不同了,更宽更平坦,与当时老弱妇幼徒手开路不同,有桥梁有涵洞,全程柏油,如一条巨龙盘踞在十万大山中,带动一方百姓腾飞致富。彪炳千秋,“犯我中华、虽远必诛”。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的党和政府从未遗忘这条英雄之路,数次修善升级。特别是党的惠民扶贫政策执行以后,公里已经沿伸到每个乡村,乡乡通、村村通让西南边陲的老百姓确实体会到“要致富、早修路”的至理名言,富甲一方的百姓也受惠了当年的滇缅公路。当然还要感谢当年云南省龙云主席高瞻远瞩,力谏民国中央政府举国之力修筑滇缅公路。现在路边的村落整齐且新,多为两层小楼,统一为白色的“美丽乡村”,上有灰岩飞角,乍一看,误认为江南徽派建筑。如今的的滇缅公路,是绿色环保之路,是经济腾飞之路,是红色旅游之路。

中午在大平地吃午饭,由于今天出发早,十一点就骑行了80公里。午饭后休息到一点半逐步出发,翻越横断山脉的永平坡,十六公里的上坡用了两个多小时,下坡只用了二十多分钟。遗憾的是我们这次骑行的总队长忙于跑前跑后服务大家,不幸下坡时摔跤了。虽然受伤却十分坚强,忍住疼痛马上给大家发出警告:“下坡路段有碎石、放慢速度,注意摔跤”。重要的事情说了三遍。有他的特别提醒,后续队友安然无恙。

感谢博欣户外的组织者们,你们辛苦了。

这次长途骑行,是我这么多年来人数最多的一次。各路英雄大神众多,对组织者也是一个难点。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骑行速度总是单枪匹马,只有一群人才能骑得更快更远。在经过三四天的磨合和反复的教导下,大家素质高进步比较快,各小队组织管理更加有序,骑行效率大大提升,今天六点钟就开饭了。充分说明正确的决策来自众人的智慧。

当时的滇缅公路,如今一部分已经沉睡在群山之中。只有残缺的镐,沉默的石碾,和那些当年修路荒冢。但那些不屈的如今头颅依然昂立,确早已风化成不朽的路魂。当年永平抗战时期县长王锡光,写下了滇缅公路筑路歌碑。让我们一起重温学习,以示纪念。

附《滇缅筑路歌碑文》:

  筑路难!筑路难!切山坡,就平洋,遇江河,造桥梁。滇缅路遥数千里,百日工程不计短与长。土方竣,铺石更紧张,征调民天数十万,时期在农忙,各带工具,自备口粮,哪管贫苦孤寡、老弱壮强,更不论妇孺与姑娘,万众一心齐努力,不啻蚂蚁搬泰山。吁嗟乎!功将成而天降下滂沱雨,破坏路面与桥梁。冒雨铺石已非易,修塌补倒尤麻烦。技工指导叹无策,乡老民夫标自伤。曾不见东瀛倭寇岂攘夺,蛮横残暴逞豪梁,都市成丘墟,黄河化汪洋。又不见华南华北苦中苦,我辈当为难中推,竭力打开生命路,运粮利器到疆场,杀彼日魔,救我国亡。

d5,2020年10月5日,永平县曲硐-永保桥-瓦窑镇-老营乡-板桥镇-保山市隆阳区,骑行116km。

早上七点半出发就爬坡,一个多小时到达坡顶。从山顶俯视澜沧江,一条巨龙从群山中奔流不息,蜿蜒西去。两岸青山,层林尽染,抖落的树叶秋风中舞动,万类霜天竞自由。十三公里的一个长下坡风景独好。滇缅公路弯急坡陡,大货车比较多,公路上大货车洒下的水已经流成小河,弯急坡陡,路面特别湿滑,大家小心翼翼、十分谨慎的下坡,但依然有人摔跤。

下到澜沧江底到永保桥。永保桥右转23公里,就是滇缅公路上的“功果桥”。澜沧江、怒江是滇缅公路的天然屏障,江面上的“惠通桥”、“功果桥”也因滇缅公路而名扬四海,名垂千古,今天特别介绍一下“功果桥”。

滇缅公路开工后,必须在澜沧江上抢建一座可通行汽车的吊桥。两个月时间,这座桥就竣工通车了。因桥地处功果村,所以取名为“功果桥”。功果桥的载重量为5吨,重车过桥时常要卸货,不能满足抗战运输的需要。当时公路管理局决定,在距功果桥上游700米处再建一座载重10吨的钢索吊桥,工程于1939年3月13日开工, 1940年11月14日建成通车。为纪念1939年从重庆飞往昆明罹难的桥梁设计者钱昌淦先生,特将新桥命名为“昌淦桥”。功果、昌淦两桥接通了澜沧江两岸的滇缅公路。自然它也成为日军妄图切断滇缅公路的轰炸目标。从1940年10月18日至1941年2月17日的123天中,日军出动飞机242架次,对功果、昌淦两桥进行轰炸16次,投弹近千枚,炸断了功果、昌淦两桥。此后,功果桥(昌淦桥)、老功果桥均抢修通车。岁月沧桑,在建设功果水电站之前,功果老桥已不复存在,西桥墩部分倒塌,只剩下桥门仍然矗立在澜沧江岸边。直到修建功果水电站,作为抗战历史文物,功果桥整体搬迁到了云龙县的宝丰镇。

从澜沧江底经瓦窑堡一直爬坡,长达20多公里,部分坡度在7以上,骑行的速度和推车的速度差不多,但我们还是坚持骑行,一路汗如雨下。为了避免脱水,只有不停的喝水,爬完这个坡我竟然喝了6瓶水。下午五点多钟到达滇西重镇保山。

保山这个地方最早的名称叫做永昌,曾经是蒲缥人的栖息地。它不仅有十分漂亮的景色,而且这里的抗战历史也是非常让人难忘,它是滇西战争的主要战场,在这里介绍一下滇西抗战。


1942年2月至1945年1月以保卫滇缅国际通道,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为目的的抗日爱国战争,这就是闻名于世的滇西抗战。战争进程大致分三个阶段:从1942年2月至5月上 旬为日军进攻时期。从 1942年5月中旬至1944年5月上旬为敌我相持阶段。从1944年5月中旬至1945年1月下旬为中美盟军大反攻时期。这期间中国政府为打破日军封锁, 重开滇缅国际运输线,重组的卫立煌上将为首的20万中国远征军,利用国际反法西战争发生转折的有利时机,在美国盟军和滇西各族人民的全力支持下适时强渡怒江,向盘据滇西的数万日寇发起全面反攻,经过8个多月的浴血奋战,毙敌21000多人,最终于1945年1月20日将侵略 都赶出国门,取得了滇西抗战的最后胜利。滇西抗战是我国八年抗战中最早向日寇发起的战略性反攻,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抗日战场从失败走向胜的转折性战役之一。这场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军对我国实施东西突击,最终称霸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梦想。


d6,2020年10月6日,保山市隆阳区-水箐乡-水长乡-施甸707-由旺镇-惠通桥-娲女神温泉骑行108km。

早上七点半到保山市易罗池公园,保山骑行爱好者19人加入骑行队伍,一起在滇西抗战纪念碑祭典先烈。滇西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是1947年,国民党云南警备司令何绍周,陆军第八军军长李弥,为了记念滇西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国军将士,迁松山战役阵亡将士部分遗骸下葬同立。碑高1.5米,宽0.8米,现仅存碑文后半部分。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里,楚汉争霸的鸿沟早已经被岁月填满,留下的只是一副娱乐的棋盘,和伟大的故事、不朽的人物,以及千万个假设。半个世纪前,这些抗战英雄朦垢,是谁的黑手破坏了这块纪念碑,撕裂了一个民族的经幡。今天、我们在这里深深地内疚,摘下头盔,深深的三鞠躬。是你们用血肉之躯,挡住了日寇的铁蹄;是你们用生命,拯救了一个民族。世间有一种罪行,那就是说谎,剥夺了一些人得知真相的权利,但是时间会还一切的。

滇西抗战是中国抗日战场上最早胜利的反攻战,这次反攻的胜利,主要属于流血奋战的将士和盟军的支持,保山人民在滇西抗战中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绕永昌城荣誉骑行以示纪念,然后沿滇缅公路一路向西。

滇西的疆土山高林密、千沟万壑、云雾缭绕,骑行在蜿蜒盘旋的滇缅公路上,常常能看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无限风光,除了一路的美景就是深深的沉思。

滇西抗战这么惨烈,我怎么二十多岁才知道。还有骑友说:怎么我现在才知道。历史不会忘记,真相从来不会缺席。滇西战役,历时八个月零十六天,共歼日军二万二千六百多人,我军伤亡六万四千八百六十余人。收复了腾冲、龙陵、松山、芒市、遮放、畹町,打通滇缅公路及由印度经缅北进入中国之国际交通路线,使大量载重汽车载运盟国大批物资,昼夜不息地经中印公路源源运入内地,同时由印度沿公路线安设油管,将汽油大量输入中国。故滇西反攻,是一次重大的胜利。滇西抗战,创全歼日军之范例,开收复国土之先声,国人深受鼓舞,盟国为之振奋。滇西人民功不可没。

经过施甸县707纪念碑,传闻是当年中国远征军司令员,卫立煌将军坐骑被日军飞机轰炸的地方,可能实际情况是滇缅公路到达这里的距离。中午爬坡到怒江的山顶牛旺塘中吃午饭,下午骑行经过孩婆山阻击战遗址,惠通桥盟军高射炮阵地遗址。每一片土地都是血红,曾经的那些热血青年,用血肉之躯守卫过这片土地,年轻的生命在战火中升腾。英雄们、清风吹过,今天我来过看你,我的爷爷、祖国永远的儿子。满目清光,子孙们来得太迟太迟了。我仿佛看到你们年轻的笑容浮动在汹涌的怒江,笑得那么灿烂、那么鲜活,你们永远活在中华民族灿若星辰的历史长河。

四点钟来到怒江惠通桥,施甸骑行爱好者60多人和我们汇合,加上过路群已经汇聚了一百多人,在这里聆听惠通桥的故事。

怒江,是一条嵌入西南横断山脉的激流,它把滇西和云南内陆切成两半,汹涌的河水上方仅有一座钢索桥“惠通桥”,也是这条天堑上的唯一通道。由于是日本鬼子如发疯一般向前推进,5月5日,先头部队到达惠通桥边,假如怒江被日军突破,则保山危矣、昆明危矣、重庆危矣、西南危矣!1942年5月4日深夜,蒋介石紧急电联新上任的昆明警备司令兼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要求他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日军过江。

1942年5月5日上午,日军便衣队混入逃难的中国军民当中试图夺取惠通桥,由于意外开枪惊动了正在桥东指挥的中国远征军工兵指挥官马崇六,他毫不犹豫地下达了炸桥的命令,桥上的车辆、难民和混入的日军随着断桥一起堕入激流,战争就是这么残酷。

日军立即派遣一个混编大队,用橡皮艇强渡怒江并成功登岸,最后的时刻来临了。天佑中华,曾经的德械第36师第106团的两个先头连,几乎与登陆日军同时到达怒江东岸,双方发生激战,该团主力傍晚赶到战场后随即展开反击,歼灭半数日军并占据东岸高地,但仍有500多名日军在西岸重炮的掩护下死战不退。5月7日凌晨,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也及时赶来,在狭窄的怒江峡谷中穿梭扫射轰炸,摧毁了大批日军的坦克装甲车辆、准备架设浮桥的设备器材,不但为增援怒江防线的第11集团军其他部队争取了时间,也极大震慑了日军继续强渡或架桥的决心。

宋希濂冒着敌机轰炸赶到江边,调集已经赶到的第36师第107、108两个团全部,对残余日军发动总攻击,10日全歼日军保住了惠通桥。抛开政治立场,历史应该记住:在1942年5月初的那几天里,宋希濂将军、第71军第36师的官兵们、飞虎队队员们的英勇无畏,他们,改写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

注目着滚滚怒江,长歌当哭,心情十分沉重,一种心酸在扩散。卢沟桥是中国人的耻辱,日寇全面打响侵华的第一枪;惠通桥是中国人的骄傲,中国全面打响反攻的第一枪。它改写了中国历史,改变了二战时期世界的格局。今天、它是联系两岸交通的桥梁,它是联系民族感情的纽带,它是沟通国际精神的语言。

d7,2020年10月7日,娲女神温泉-惠通桥-腊勐镇-松山战役遗址-808-镇安镇-龙陵,骑行108km。

昨天晚上六点半钟从惠通桥一路狂奔,终于在天黑之前到达娲女温泉酒店,汗水从裤管直往下滴,整个人好像从水里捞出来的,没有一块干的皮肤。风尘仆仆,千里骑行,好像风雪夜归来,有一个人等你,在荒郊野外为你点一盏灯,真是很幸福。

女娲温泉酒店藏在怒江大峡谷的深处,隐蔽而又安静。骑行到酒店夜幕已经降临,一盏盏明亮的灯,一张张热情微笑的脸,在这深山老林中显得更加温馨。谢谢酒店的何总的盛情款待,一顿丰盛的自助晚餐让我们胃口大开,填满的除了胃就是情,满满的像这奔腾的怒江之水。自助餐后泡温泉,滑嫩的天然温泉,泡去一天的疲劳,洗净我们一路的尘埃。放松的肌肤和放松的心情,在这风清月明的怒江,偷偷的窃喜。

昨天为了泡温泉,六点半睁眼就是爬坡,出发骑行十六公里再次来到惠通桥。昨日的喧闹已经远去,惠通桥安安静静的躺在那里,滚滚长江东逝水,似乎在说:“来与不来,我都在这里。”

在桥头吃过早点,我们通过红旗桥,依依不舍的告别惠通桥,开始踏上怒江西岸。一个又一个的大别针,回头弯,长达50多公里爬坡的高黎贡山,让我一路泡在汗水里。尽管艰难的攀爬,我还是在每一个转弯处,都停留一下深情地再望一眼。别了、中华民族的硬核,别了、中华民族的英雄们。希望一百年祭典的时候,我还会来看你的。那时你依然年轻,岁月不老,等变却成一尊雕塑,再来静静地守望着你们。

过惠通桥一路向右沿怒江骑行,保留了30多公里的爬坡弹石路,是滇缅公路真实的再现。南北绝壁、谷深万丈、沟壑纵横,处处都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到处是抗战遗址,历史厚重,风景独好,是骑行者的天堂。真是虐我全身,只因为仰望星空时想起您们。有骑友说:“骑行弹石路颠出脑震荡啦”,还有的骑友说“胆结石最好的治疗,是来骑行滇缅公路,保证一次就震碎”,还有骑友说:“上坡骑不动,下坡震得肋骨都要重新焊接”??????

怒江沿岸近100公里的滇缅公路到处都是当年滇西抗战的战场,殷红的土地在蓝天白云下晃动,每一寸都是一滴鲜血染红的,我一步一步的挪动,想认认真真的看一看、想一想那些惊心动魄的画面。

高黎贡山五十多公里的上坡,中午一点多钟来到松山抗日战争遗址,午饭后再次爬坡到当年子高地的遗址祭典。

1944年6月4日中国远征军开始进攻当时被称为是东方直布罗陀的松山。战役历时95天,拉开了中国对日军大反攻序幕。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松山地区日军防御部队仅千人左右,却足足阻挡了中国远征军三个多月,中国远征军先后投入10个团2万余人,付出伤亡7763人(其中阵亡4000人)的代价,毙杀日军超1250人,敌我伤亡比达到了1:6.2。中国军队在这场战役中战死人数甚至超过了负伤人数。

松山战役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以战役级投入和牺牲,赢得了战略级的战争目标。战役的的胜利,打破了滇西战役僵局,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滇缅公路可以畅通无阻地运送大批部队和装备、物资及重炮兵源源通过了这个“东方直布罗陀”,向龙陵战场开去,形势立即逆转。战役的胜利,不仅大大增长抗日胜利的信心,还打破滇西战役僵局,拔下滇缅公路上最硬的钉子,为最终打通公路奠定了基础,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

我们在中国远征军纪念碑前祭典那些为中华民族抗战的英雄。瞻仰中国远征军雕塑群,他是由雕塑家李春华创作并捐赠。整个雕塑群位于滇西抗战主战场松山主峰子高地南侧,占地约17500平方米,由402座单体雕塑组成。仰望这些雕塑,白色的方阵在蓝天下昭示:正义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信仰。

参观遗址内的地堡、坑道、战壕。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如果不是刻意复制、寻找、体验,当年一片焦土的松山,现在一眼望去它已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高大挺拔的青松,一派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我们在天黑之前骑行来到龙陵。

d8,2020年10月8日,龙陵-芒市-三台乡-遮放镇-龙勐镇-畹町镇,骑行128km。

早上七点钟骑行来到龙陵抗战纪念馆广场祭典。它是2004年11月3日,为纪念滇西抗战龙陵之战胜利60周年而建的。纪念馆四周配以抗战颂,大型浮雕背景墙、侵华日军碉堡、抗战雕塑、出征泉、怀思池、纪念台、长鸣钟等附属设施。龙陵之战:1944年6月10日,中国远征军第71军进攻盘踞于滇西龙陵之日军,激战月余,未能获胜。8月14日和10月29日,远征军又先后发动了两次进攻,至11月3日,正式攻克龙陵。

十点钟骑行到芒市,在芒市抗战纪念碑前,我们再次祭典英烈。芒市骑行协会的朋友们一起加入今天的骑行,默哀三分钟,向英雄致敬献花后,我们迎着朝阳继续一路向西,寻着当年的滇缅公路遗址,穿行在滇西的崇山峻岭,路过一个个景颇族村寨。因为疫情,每个乡村的路口都有村民把守。看了我们的骑行服装,听了我们的介绍,对“为胜利骑行--重走滇缅公路”的我们表示钦佩。按照程序,村民们电话请示了乡长后我们得以继续骑行。中午一点多钟骑行到遮放镇吃中午饭,这里气温高达32摄氏度,正是烈日当空,骄阳似火。许多队友的手臂已经晒得皮开肉绽,一个个黑的像非洲人。


因为疫情瑞丽突然封城,虽然出发前已经解封了,我们一直担心是否可以顺利骑行到滇缅公路中国段的终点畹町。经过组委会不懈的努力,我们来到畹町镇前时,拿到了一张24小时滞留的通行证。具体的说:就是24小时离开,不需要进行核酸检测,如果超过了24小时必须进行核酸检测。六点多钟骑行到国门前,隔着栅栏远远的眺望了一眼“畹町桥”,看着国门后那条幽深的路,一直在夕阳下伸向群山之颠。滇缅公路,臧着无尽的哀怨……


我们爬上山顶来到华侨机工纪念碑前,向这些为抗日战争胜利而献出生命的南洋机工们致敬和默哀。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座落于畹町森林公园,该纪念碑系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德宏州各族、各界人民为纪念南侨机工回国抗战赤子功勋,彰显海外侨胞历史功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原滇缅公路中国段之终点——畹町,于2005年12月20日兴建。纪念碑高悬云空,直指高天,气势雄伟。华侨机工是抗战时期,从南洋等地回国支援抗战的3200多名华侨司机,和修车师傅的总称。纪念碑俯瞰滇缅公路,面对邻邦缅甸,眺望他们遥远的故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神州常颂,青山仰止,它是天地正气,血肉丰碑。


“为胜利骑行--重走滇缅公路大型公益骑行活动”历时八天,参加活动一百多人,全程骑行到达终点畹町镇的有28人。八天里,我们头顶骄阳,一路汗水,一路向西,祭典英烈;八天里,我们风雨无阻,许多队友带着伤痛,以坚韧不拔的意志,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完成了滇缅公路的骑行;八天里,我们沿着这条路,寻觅着英雄的足迹,在历史的长河里感动、感悟、奋进。

热爱自己的祖国是理所当然的事,只要有人类,就会有战争。八天里、千里云和月,我追思感悟,爱国爱家,“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我们要做的,只是以微薄的绵力来为真理和正义服务。


恨水:云南省体育局指导,云南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主办,云南博欣户外运动有限公司承办的2020第二届云南户外运动嘉年华系列活动之“为胜利—骑行  重走滇缅公路公益骑行活动”,经过八天的骑行,十月八日胜利到达滇缅公路中国段终点畹町,活动圆满完成。骑行959公里(实际骑行超1000公里),一百多人从昆明出发,不断有人退出,不断有人加入,大家跋山涉水,砥砺前行,为胜利远征,为胜利骑行。


重走滇缅公路

                      ——恨水

我们没有修筑滇缅公路

但总能一路见到二十万劳工的身影

我们不是南侨机工

但南侨机工精神总能激励我们砥砺前行,永不放弃

我们不是远征军

但我们愿意去聆听每一个远征军亡灵的心声,愿意带每一个远征军亡灵回家

我们不是飞虎队

但我们铭记每一个飞虎队员的名字

我们不是演员

但我们在滇缅路上的每一个祭祀点都热泪盈眶

我们不是英雄

但我们却在英雄路上为胜利骑行

云南驿、惠通桥、松山……

滇缅公路上的这些丰碑

那不仅仅是一座座遗址

更是滇西抗战的见证人和整个滇西抗战的缩影

滇缅公路是滇西军民用血肉铸成的运输线和生命线

滇缅公路是中华民族用不屈意识铸成的抗日钢铁长城

重走滇缅公路

用车轮去触摸滇缅公路伟大背后的血泪和心酸

重走滇缅公路

用心去感受那段可歌可泣的世界反法西斯历史

不负青春不辱使命

我们一直骑行在滇缅路上




10月1日至10月8日,纪念抗战胜利七十五周年、重走滇缅公路——高天流云

共找到 1 条记录 分 1 页显示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
重庆赠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3-67655701  渝ICP备11006770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50019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