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介绍:小吴同学,云南师大吴锐教授的儿子。同父亲一样酷爱骑行。现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读研。这个星期骑完回澳州,将开始研究生实习课程。2018年国庆节,他曾担任赠客网环滇骑行的领队,带领孩子们的两天骑行。
【西海镇-江西沟100km】D1
五月的青海尚未有入春的消息,草原上稀少的游客,换来的是整个大宇宙般的宁静。这宁静我曾有记忆,是在西藏5000米的高地,是在澳洲大陆最南点面向南极。
关于宁静,我一直有这样的体验:在深夜的卧室里,脑中依旧像有各种无线电波交杂在一起的喧闹感。也许科学告诉我们耳朵的确是听不到一定频段以上以下的声音,但是大脑是神奇的,像是在青海湖边,就自然而然的没有了那种“脑波喧闹”。
吹着湖风,我想到这些年间骑行去过不少地方,回想起来那些我还想去第二次骑行的,往往不是最容易骑行而是最波折的。像是海南岛骑行产业发达,沿途平路占到95%各种补给随处可见。却没有了藏区的几十公里无人的辽阔,没有了东南亚流干每一滴汗后忽然被陌生老外送上一瓶红牛的幸福。
值得我们回味的,永远是那些生命里困难的部分,而非简单的部分。这是骑行教给我的道理。另一个骑行教给我的道理是:把自己交给时间。
每日间100公里的骑行,其实并不轻松,严寒酷暑逆风大雨都是常态,往往在天色已暗的异乡能找到一张床就是幸福。在这种又吃苦组成的常态里,我们唯一能够做到不放弃的方法,并没是坚持,因为体力的极大耗尽已经让你无法思考,把自己交给时间是唯一的方法。
100公里意味着平均需要8个小时的骑行。终点在那里,我在此处,我们之间相差的不过是八个小时而已。学习上有一个“1万小时理论”(做任何事情累计超过1万小时就能成为专家),骑行则更直观的告诉我,面对生活中一切的困难挑战,需要做的不过是把自己交给时间,在那期间简单的做下去。
每次来到高原,都有一种“拎出来晒晒”的感觉。晒晒这副久在温室里的肉体,也晒晒这颗需要静静思考的心脏。像是从一开始出发各种拍照到后来慢慢的习惯用眼睛看,不仅仅是因为体能的消耗,也是由于更想把东西留在记忆和性格,而非照片里。
今天,我们穿过这一年尚未萌芽的草原时,遇到了第一批骑友。原以为一家三口,询问下发现居然是租车店的老板一路护送第一次骑行的两个妹子走出了这十几公里。不禁赞叹老板的用心之后,也接过责任和她们同行,从帮她们调高座椅到讲述简单骑行知识。
晚上和两个广州骑行两个武汉骑友吃饭,天南地北的我们因为一张小小的自行车,相聚于大西北的一角,各自有各自上路的理由,有各自的安排,遇到了,时间对上了,大家欢聚一餐,便都有了缘分相遇的美好。
这一趟旅行,固然是奔着青海湖的湖景和名气而来。当真正上了路,却发现不过是想要一趟时间距离始终的骑行,至于是哪其实并不重要。这大概也是骑行与别的旅行方式最大不同之一,骑行在于大脑放空的过程,在于思考的空间,在于自由的坚持博弈间的成长。
我的右腿有些抽筋,中途两次停下补充食品。可是当一个人面对沙漠,碧湖,雪山,草原……这些远离人烟的东西时,好像灵魂更轻了些,这轻足以带动肉体的沉重,徐徐前行。
江西沟到石乃亥90km
由于湖边地带是无山无植被的,五月也正巧是高原冷空气与春天最后交战之时,因此湖边寒风不断。从昨天下午到今天,我们顺时针环湖的路线一直在顶风而行。对于骑行来说,除了下雨,最大的障碍就是逆风。其困难程度甚至超过爬坡,因为有爬坡便一定会有下坡,每一份汗水都不会白费;而逆风,则需要每一步都用力登踏,即使是在缓慢下坡中。
好在我们明白逆风不会长久,逆风里也有风景。像是刚出江西沟,就看见路边聚集了好几张皮卡和一大堆马。猜想着今天该是什么节日吧,分散各地的藏民又可以好好较量一番各自的骑术。
也像是今天下午,我们终于能离湖更近,而不同于昨日,被当地人一家一块铁丝网圈起,名为牧场实为拦路收费的湖边格局。我们也终于再从湖南换到湖西之后,得以见到青海湖最美的景色。
蓝,辽阔,安静。也许,再去过新疆和西藏的湖泊后,青海湖并没有太过惊艳的色彩。但是,当远到而来已经骑行了百公里的我们,得以靠近湖边,尝一尝湖水咸度时,还是会有一番不枉此行的感觉。
在距离今日目的地7公里的地方,我水瓶的橡胶密封圈掉了。同行的马叔叔告诉我在刚才有看到我掉落。选择回去找一是浪费体能二是小小的橡胶圈极有可能被来往车辆和没停过的风挂到不知何处,另外两个武汉的叔叔也劝我算了,不影响喝水,去了多半无果。心里斗争一番,东西虽小不值钱可是缺了它水会漏且买不到,既然只剩7公里干嘛不试试呢?
逆行回去,果真在大概2公里的地方发现了。在2公里如此辽阔的范围寻找到不到2厘米的半透明小物件,想来也是神奇。欣喜之余,更加感受到:也许生命中很多事情都是这样,至少有50%可能求而无果,并且要花费重复的时间去尝试。但是,如果不在可能的情况下多做一些,未尝不是失去了100%的可能性呢?
中午和晚上都选择吃面,大西北的面食比我在任何地方吃过的更加滑口与劲道,选择配上油与浆水调配的浓汁,而非别的地方的干料和大煮,这更加入味的做饭深的我心。
晚餐后,感觉风终于小了,决定一个人在离湖大概一公里多的湖边草原上散步。看着晚垂的云层,和很远处山上的积雪,想着这种面对着草原吃饭,饭后草原散步的生活,对于大多数现代中国人是多么奇妙的体验。
层云盖住的草原看不到黄昏,我在一群安睡的牦牛群里给远方的妈妈打电话,想询问她一些关于我未来的建议,不料妈妈并没有好心情。或许,在询问之时,我的心里其实已经有着一些答案,很多时候需要的不过是一些鼓励。
这就像是飞机上和那个青海的小姐姐搭话,像是今天来回4公里寻找杯子,或是决定现在站在草原上写作。我总会有不必要的许多顾忌他人的担忧,总会有许多无意义的犹豫和优柔。
我想到就像在这次骑行中,我是一干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个,我便习惯性的觉得他们都能做出比我更正确的选择。可是我,论起骑行,我这个骑行了近万公里的男孩,又怎么会没有一些反复验证过的心得呢?
也许,很多时候,面对自己,面对世界,我所需要的只是执行自己决定的勇气吧。
这一趟,选择一个人来到青海,本身就是一种为了改变的尝试。像一匹马奔跑在草原上,它不会顾及道路凹凸泥泞;像一条黄鱼游动在青海湖中,它只要呼吸,而不在意哪怕下一秒就被人类偷捕的命运。
【石乃亥到刚察县 90km】
上午,我们迎来了出发以来天气最好的一天,当看到气温有8度的时候笑容还迅速爬上了脸颊。没有云朵悬空的的青海湖也变得格外的幽蓝,选了一个小山坡,给小学母校录制20周年校庆的祝福。相比于别的校友,站在大学门口公司logo前的录制,我这种以单车和湖为背景的video大概是颇为另类吧。
想到20年那么快就过去了,不禁有些惆怅;可想到20年间我有了那么多不一样的旅行不一样的故事,也就释怀了。20间当初的每一个同学都在各自的选择中有了不一样的路。我从小喜欢美丽的事物,于是,有了为追逐美而出发的一趟趟旅行,也于是,成为了今天的自己。
午饭过后继续在草原上奔驰,在新闻和教科书里看了那么多年的青藏铁路,我终于用车轮和它并行。青海湖,铁路,环湖路315国道三者在辽阔里相遇,颇有一份英雄相惜的豪气之感。
坐在路边休息,感到有一个水滴落到脸上。抬头望见高原瞬息万变的天空已经被乌云遮蔽。“跑!”这是我的第一反应,曾体会过西藏满身湿透近乎零度的感受,我甚至在连一颗树都没有的高原,任何预先准备的雨衣不过是自我安慰。
果断拿出包里背了两天的红牛,灌一大口,插上耳机翻身上车可谓一气呵成。本是疲惫的身体这一刻尽迸发出巨大能量,三倍于之前的速度往前赶路。天上,我看见乌云像死神的一双大手从左右环抱过来,只有道路正前方的缺口是一线生机。
冰凉的雨丝打在,干裂冻僵的皮肤上依旧有痛感。看着国道的里程碑一块块出现,在死神拥抱到之前跑出积云区,和云做着勇者的赛跑。脑子里想着,要是有一架无人机,从侧边高处拍下,便能看到一副像天漏一般的雨幕追逐着一个少年的经典画面。当看到远处的房屋从地平线一点点冒出来时,我知道我终于跑赢了时间。
住到刚察,之前遇到的在我们一前一后的骑友果不其然遭遇了冰雹。全身湿透不得不搭车而行,其中一个阿姨也因此感冒。在幸庆的同时,我也想到:人生之中大概总会有一些这样被乌云甚至是死神追逐的日子,唯一能做的便是在发现变化来临的第一时间迅速做好准备,然后一路向前。
今日住宿的刚察县有一个仓央嘉措文化广场。对于这位雪域活佛,早在他被电影电视剧炒热之前我就为他的诗句所着迷。当年他因为和玛吉阿米不被世俗接受的爱情,而被问罪押赴京城。颠颠簸簸走了几年才来到青海,据说是当地仰慕他故事的藏民和押解官一起将他释放,从此,世界少了一位活佛,而青海湖边却多了一个诗情纵横的情郎。
坐在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史记中的地方,回忆着他的诗句,看着远方那一片还驻留着的,下午拼命逃离的冰雹云。心里满是感动,我不知道今日此时,有多少人这样静静的欣赏夕阳,我只独享着这海拔3300米青海湖边的一轮,一如300多年前的那位活佛,寂静欢喜。
我们生命的追逐,可能是因为儿时对美好的渴望,可能是青年时逆叛整个社会的爱情,也可能是为了不被淋湿的小小目的。我们见证着一天天的夕阳变化,见证了传奇和庸碌并存的人世生活。夕阳恒在,人不长存,且留着那些美,给自己,也赠于世间吧。
刚察县到西海镇90km
经历了三天的刺骨寒风,终于在骑行的最后得到了回报,阳光缓慢的将大地加温,风向也由逆转顺,甚至路面也由下坡占据了主动。好像,要用一切的天作之合为这次的骑行划上完美的句号。看着315国道的路碑数字一点点缩小,最后看一眼着五月间还没有开始转绿的草原,对青海湖说一声再见。
地图上所说的4km爬坡,在见识过云南西藏的大山后实在算不得什么,什么颇有一番遗憾,因为本想借此回忆一下西藏路上的感觉,那种近0度的寒冷里却满身大汗,内心更是一片火热的感觉。人啊,怀念的果然是那些流过泪流过汗的时日呢。不管如何,也总算是达成了一个很早前定下的目标新成就:全程无推青海湖。
后半程以40公里的时速骑行在下午1点多就到达了出发的517驿站。驿站里的两个员工都是1月我在海南遇到过的,他们甚至把那只叫“闪电”的狗狗一起带了过来,淡季客人少,享受这高原的景致大概是他们每天大部分的“工作”了。小小的西海镇有着几十家骑行驿站,给骑着提供便利的同时自身也有着高额的利润率,验证了骑行产业这个蓝海。
我们赶上三点的班车前往西宁,将315国道倒数的那100公里给补齐。看着随海拔降低而一点点丰富起来的植被,深刻体会到自然变化对生命体影响之巨。5点到达西宁火车站,这个青藏铁路起点,附近住下为了明日方便出行。
因为座椅偏高造成脚后跟肌腱疼痛,骑车时脚腕位置相对固定所以痛疼不明显,可走路时却变得一瘸一拐。地图上看到东关清真大寺就在附近,原本是在明日安排里的行程,想一想父亲常说的“能在今天做完的事情不要拖到明天”,便迈步出发了。
才到附近,整条街道上便已经被头戴白色小帽的回民填满。作为一个外地人,突然身处上百个有着鲜明宗教标志的人群中,真的有一些恐惧之感。但是来到这里,不看看清真寺未免太可惜。东关清真大寺建于明朝,是西北地区四大清真寺之一,占地面积并不大但主建筑群却颇为恢宏。
坐在寺外栏杆上和父亲打电话,不时有小孩子走过来给我发大红枣,礼貌的拿了一两个,一尝还蛮甜。心里想着大概是伊斯兰教的某种礼仪吧?继续往里走进入寺院,这个时候发放食品者不在仅限于孩子食品也不再只是甜枣。西瓜,酸奶,面饼,酸梅汤,糯米团……整个清真寺内像是一场食品的共享大会。
我适当的选择了一两样,品尝的时候发现旁边所有的信徒们都是将事物拿了满满一手而未进食。紧张中我忽然想到这个月是伊斯兰教的斋月,穆斯林们必须在日落后才能进食。果不其然,旁边有一个信徒和一群游客解释起相关风俗。眼看离今日落日只有几分钟,我们便一起在这颇为肃穆的气氛中等待看一看斋月中每日必行的日落祷告。
随着古兰经想起,原先的庭院被铺上羊毛毯,所有的信众们开始朝西跪地,朝拜麦加。想着穆斯林在这一个月每天3,
4点就得起床就餐,在太阳落下前只能喝水,好不容易朝拜完晚餐后,又得在一个小时后开始宵礼,真是辛苦。(穆斯林一日间有五礼,分别是日出之前——晨礼,午后——晌礼,太阳平西——哺礼,日落黑定前——昏礼,夜间——宵礼)
看来,人生之中,但凡是需要信仰的事情没有几件是简单的。像是我们骑行,像是我们这趟骑行路上看到的一步一拜的藏民,像是这东关大寺里几百个穆斯林。可是,但凡这些需要信仰需要坚毅的事情,也往往是能给人生带来巨大能量的。像是我忍着肌腱痛疼,才看到了这场以前只在书籍中看到过的宏达礼拜;像是我决定了出发,并一路风雨兼程,从能在今日的西宁享受这斋月中独特景致的夕阳盛宴。
我们选择了信仰,本质上是选择了一种愿意为之付出的生活模式,这种模式能够赋予平淡的日子历久弥新的意义。因此,一日五次礼拜、深夜起床、白日禁食便不觉得辛苦;因此,大雨浇身、零度寒风、高原曝晒便成了我们一路上的风景。
生于此间,念于此间,执于此间,方得幸福。
留言反馈
回到顶部